台湾戏剧制作人林恺:好戏跨山海 牵起两岸情

2022年01月27日来源: 中国新闻报

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港澳台文艺家首次作为“代表”而非“特邀代表”参会。台湾地区代表团团长、戏剧制作人林恺接受专访,谈及他将老舍作品和“样板戏”《红灯记》带到台湾演出的幕后故事,以及在大陆制作戏剧的经历,直言两岸戏剧人早已合作无间,大家面对的挑战是一样的,即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老舍“解禁” 《龙须沟》“撤而复演”

2021年12月14日上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文联51个代表团、1500多名代表中,台湾地区代表团团长林恺从事戏剧制作已逾30年,他将大陆多家知名院团近百出好戏引入台湾,也推动台湾的优秀剧团和剧目进入大陆观众视野。

1997年,林恺首次将北京地方戏——曲剧引入台湾。曲剧是知名作家、前北京市文联主席老舍创立并亲自命名的新剧种。当时,林恺与北京市曲剧团商定在台演出《烟壶》和老舍经典之作《龙须沟》,但由于老舍的左翼作家身份,其作品在台湾长期被禁,林恺一次次地报送审批,《龙须沟》最终也未获批准,只能在公演前一个月临时换成《杨乃武与小白菜》。

林恺没有就此放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0年年末,老舍作品终于在台“解禁”。2001年1月,林恺再次将北京曲剧团带到台北,一口气上演了《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这三部老舍作品。

面对“京味儿”浓郁的曲剧,台湾观众完全没有“观看障碍”,演出大受欢迎,许多台湾人第一次认识了老舍这位文学大师。到2010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执导,雷恪生、秦海璐、陶虹、黄磊、孙红雷等“全明星”阵容的话剧版《四世同堂》在台北演出时,更是引发热烈回响。

《红灯记》曲折赴台:“意识形态斗争”为好戏让路

“老舍三部曲”赴台的同时,林恺还把“样板戏”《红灯记》带到了台湾,“当时的广告宣传词就直接是——‘洪水猛兽来了’”。

“我第一次看《红灯记》时非常感动,这出京剧在音乐和戏剧形式方面都有大大的突破,比如加入了钢琴伴唱——演奏钢琴伴唱的是殷承宗,我还请过他去台湾。”林恺回忆道,“从创作来讲,它的主题很有趣,台湾人没看过。”

台湾著名的戏曲学、民俗学学者曾永义也曾表示,《红灯记》在京剧发展史中有着关键性的重要地位,称其是由一流的演员、一流的编导、一流的作曲所架构而成的一流作品。

尽管彼时台湾媒体评论《红灯记》是八部“样板戏”中“较不具国共斗争意识形态的一出”,但引进台湾时“通关”艰难。林恺当时向台“教育部”申请审核,第一次未获批准,申请复核仍遇阻。他后来得知,这部戏的审核从“部会”上升到“中央”,最后还是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立法委员”在“立法院”就此事质询,才通过审批。

时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作家龙应台也去看了《红灯记》,她为此撰文并后来多次提到当时盛况,“3000个位子,全部坐满,一个空位都没有”。

老戏换新颜:当莎翁遇到中国戏曲

林恺认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守正创新”,他从事戏剧制作30年来也一直在践行。

上世纪80年代,还在读大学的林恺看到京剧《伐子都》,戏里,公孙子都用计杀了主帅颍考叔,结果被颍考叔“附身”自曝暗害主帅的经过并自杀——这让他想到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为了权力杀死班柯后产生幻觉看到班柯冤魂的情节。

林恺当下找朋友担任编剧,并找来青年京剧演员吴兴国,将莎翁剧重置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欲望城国》。这部戏也成了林恺、吴兴国等人创立的台湾当代传奇剧场的“开山之作”,从1987年首演至今,从台北到北京,常演不衰。

2016年,林恺与编剧罗周合作,为江苏省昆剧院新编昆曲剧目《醉心花》,改编自莎翁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文化的碰撞让观众新奇,但林恺表示,“将莎士比亚的东西变成传统戏曲,中国早就有了”。

熟悉传统戏曲的林恺如数家珍:“马永安(著名净角演员)演过京剧版《奥赛罗》,张春华(著名武丑演员)演过由美国电影改编的京剧《侠盗罗宾汉》,还有 ‘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摩登伽女》(注:取材于印度佛教故事的新编京剧)。”

昆曲《浮生六记》: “闺房燕昵”的现代表达

林恺近年来制作了不少“老戏新编”的戏曲、话剧、音乐剧。如他于2018年被聘为上海大剧院的特约制作人后制作的昆曲《浮生六记》就大获好评。

这部剧改编自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文集,记录作者与爱妻芸娘从伉俪情深到天人永隔的经历,原著因“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陈寅恪语)而动人,也因此难以改编成戏剧。而在昆剧版中,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奇幻电影般的设定:芸娘在开场时便已亡故,沈复悼念亡妻,笔下的芸娘“跃然纸上”出现在他面前。而随着沈复的回忆书写继续,芸娘再次生病、去世,这对爱侣也再次经历生离死别。“按照现代的逻辑来写,这个故事才有趣,不然就是两个人的家长里短。”林恺说。

林恺认为,要在保护传统戏曲的同时吸引年轻人,就必须找到一个让现代人感到有趣,或者可以投射情感的“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诠释,现代的人才会想去看。一个老的故事,一定要有现代的情感。”

北京台联动态

通知公告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中央统战部|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共北京市委台湾事务办公室| 北京市委统战部| 新华社台湾频道| 人民网台湾频道| 中国台湾网| 台胞之家| 华夏经纬| 海峡之声| 你好台湾网| 中国网| 千龙网| 京台视点|

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Copyright © 2011-2021 BjTL 北京台联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4768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