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9日来源: 北京市台联
“下次再来、再聚!”8月15日,百年北京台湾会馆内笑语盈盈,30多位台湾大中院校青年学子在此互留联系方式,为“2025年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画上句号。自8月4日启程,12天里他们跨越闽、晋、京三地溯源文化根脉,把课本里的历史变成可触摸的文明印记,让海峡两岸的距离暖成心手相牵的情谊。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袁海鹏以“三个新”寄语青年,让这场文化之约成为两岸青春对话的新起点。
图为现场
图为现场
古迹为证
课本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当长城夜景在眼前铺展,课本里的描述突然有了温度。”高雄郑同学轻抚斑驳城砖,眼底映着灯火璀璨的城墙。这趟“重走科举路”,让无数“只闻其名”的历史场景变为沉浸式体验: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台中廖同学身着汉服簪花夜游,“衣袂飘飘间,仿佛与千年文脉轻声对话”;山西古城的青砖黛瓦前,彰化县黄同学读懂 “河东境地” 的深意,“司马迁笔下的沧桑,原就藏在指尖触碰的砖石纹路里”;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下,云林县罗同学驻足良久,“传统宫殿与现代都市交融,‘古今交响’听得真切”。
图为台湾学子分享交流
清华大学的校史馆内,台北新竹李同学凝视抗战时期南迁办学史料,轻声感慨:“这才懂‘自强不息’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
从晋祠的千年古柏,到孔庙国子监的科举碑林,再到广胜寺的壁画传奇,学子们脚踩实地方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用他们的话说,“中华文脉绵延”不再是抽象文字,而是砖石的温度、古迹的故事、文明的呼吸。
图为台湾学子分享交流
烟火作媒
陌生的距离在笑声中融化
文化的共鸣,不止在古迹深处,更在市井烟火中悄然生长。“福州鱼丸的鲜、山西刀削面的筋道、北京烤鸭的酥香,每一口都是地方的味道。”台南市张同学笑着翻出手机里的美食相册,12天里她和同学“寻味一路”,餐桌成最自然的交流平台。首次来大陆的花莲县张同学对“甜点收尾”的习俗充满好奇,屏东县朱同学则回味挑战“豆汁儿”的经历:“初尝虽怪,再品却尝到老北京的生活滋味。”
图为台湾学子分享交流
图为台湾学子分享交流
深夜奶茶店员手把手教移动支付、街头老板娘细讲汾酒故事、地铁里大叔主动指路……这些细碎温暖让花莲县邓同学感慨:“北京二环的晚风里,藏着最真实的人间温情。”12天同行,让两岸青年从拘谨初识变成无话不说的朋友。彰化县施同学从“不敢开口”到和志愿者互教流行语,“原来我们都爱二次元、聊美食,距离在笑声里悄悄消散”。结营前,微信列表里新增的好友,约定“下次一起逛胡同”。
图为台湾学子分享交流
图为台湾学子分享交流
新程共赴
这不是终点,是下次再见的起点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此时重走先贤路,意义非凡。”袁海鹏在结营仪式上的致辞掷地有声。他以“三个新”寄语学子:这是“新的历程”,大家循着33位台湾进士足迹北上,见证新时代大陆的蓬勃活力;这是“新的定位”,北京台湾会馆从静态展馆变为动态交流枢纽,书画展、实习计划、公益骑行让这里成“台湾同胞的暖心家园”;这更是“新的出发”,“结营不是终点,是两岸青年共探文化的新起点”。
图为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袁海鹏致辞发言
“古人进京赶考为求知,我们跨海交流为寻根。”台北市杨同学的心声道出众人感受。黄同学以“少壮当远游”呼吁同龄人:“大陆还有更多山水人文等着探索,趁年轻多看看这片共同的土地。”袁海鹏当即发出邀请:“机器人大会、两岸书画展、乡村公益行都在等你们,期待更多台湾青年以文化为桥,来大陆逐梦。”
图为营员们发成绩榜
图为花莲县青年们现场表演舞蹈《刺桐花开》
图为众人共跳《海洋之歌》
图为合影
文化暖流持续涌动。北京市台联名誉会长卢咸池详解《科举制度、台湾士子与会馆》渊源,花莲县青年以《刺桐花开》展现宝岛风情,更邀众人共跳《海洋之歌》。正如袁海鹏援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场海峡交流已在两岸青年心中播下“同根同源”的文化种子。
“下次再来!”这句约定不是句点,而是情谊续写的新起点。当风帆再扬、步履再聚,这份因文化而共鸣、因相知而深厚的联结,必将在时光中生长出更繁茂的枝叶,让跨越海峡的青春之约永远在路上。
文字、图片: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陈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