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外公

2016年04月07日来源:

每当我翻开家里的老照片,看到生前照片里的外公,一脸的英雄气概,仿佛又被外公带回到我的小时候,回到那个战火飞烟的年代。

外公1922年12月30日出生在台湾中励市,1944年逃离日军统治下的台湾“偷渡”来到大陆参加八路军,跟随"刘邓大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在邓小平警卫连任职,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因身负重伤没能参加渡江战役,身体多处受伤不能治愈,右眼被炸瞎,脑子里还存有炮弹皮,因危险医生决定不动手术取出,我记得一到阴天下雨外公就头疼。

那时我何时去外公家,他就何时看战争题材的电视,以至现在的我也很爱看战争篇的影视。战争题材电视是外公的一段回忆,同时也是回想战友的时候,也是思乡的时候。记得小时候外公常给我讲他的战斗故事,一次和日军作战,日军人数是我军的好几倍,是很艰苦的一场战斗,最后近距离的拼刺刀时,刺刀扎进外公的大腿,鲜血把裤子染红,但外公非常勇敢,只有2个战士存活,坚持到增援部队的到来,最后守住阵地。

解放后部队进入北京,退伍后外公在北京市第一监狱工作,直到离休。他在虽然大陆生活近六十年,但他的乡音却依然很浓。从我记事起,就觉得听不太懂外公讲话,后来一些话需要我母亲翻译,我长大些,才能听明白外公的话,现在想起那时的语言,真是亲切。也许是因为经历过那个动荡的战火年代,也许是因为曾在血水中匍匐战斗过,也许是因为从事狱警工作多年,他老人家的脾气有些暴燥,说话声也很大,而且还总爱说脏话,我想这也是从他年轻时留下来的性格。回忆那时与外公吃饭或聚餐时,每次都是他第一个吃完饭,这也是因为在部队里养成的饮食习惯。我是外公的长孙,相对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我的吃饭速度虽然没有外公快,但也不算慢。

在两岸相隔的那段年代,外公常提起岛内的家,那是他的故乡,那里还有他的亲人,他的亲弟弟及家人。记得八十年代,两岸开始走动后,外公与他的弟弟及家人“第一次”在首都机场见面,这是相隔了近四十年之久的重逢,是周折了很久的相聚,是思念多年两岸之情的拥抱。俩位老人家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包头痛哭,亲人们也感动的流泪,那刻,无论是谁都能感觉到他们的动情、他们的感慨、他们的激动,也都非常的理解他们的心情是多么的百感交集,也许这就是无法用较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了。之后,两岸的亲人走往逐渐频繁,感情交流越来越丰富。那时,外公和我们与岛内的亲人平均两年能在北京相聚一次...... 现在就方便了,他们来大陆,我们也可以去台湾,平时电话、短信、微信沟通非常直观,非常密切。我相信未来的两岸沟通走访会更加和谐融洽,会更加方便快捷,会更加丰富多样。

生活的点滴有太多太多,美好温馨动人的故事如同电影情节似的历历在目。我从心底佩服外公,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的点滴太多了,不仅在我外公身上有很多,在其他为革命奋斗的英雄们身上有也很多很多。我永远铭记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想念您,我的外公—曾火生!

作者:在京台胞、曾火生之外孙 李征

北京台联动态

通知公告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中央统战部|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共北京市委台湾事务办公室| 北京市委统战部| 新华社台湾频道| 人民网台湾频道| 中国台湾网| 台胞之家| 华夏经纬| 海峡之声| 你好台湾网| 中国网| 千龙网| 京台视点|

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Copyright © 2011-2021 BjTL 北京台联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4768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