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0日来源:
白先勇原著、陈小霞音乐、董阳孜题字、方序中设计、曹瑞原导演……台湾电视剧《一把青》近日上映。这部精耕细作的电视剧包含了台湾电视人证明自己的野心,然而就如其故事内容一样,《一把青》虽然是台湾电视人独立制作,却包含着面对文化交融尤其是两岸文艺产业大融合的微微黯然。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部作品很可能是台湾相关剧作“后无来者”的作品。
“气若游丝”,这是台湾著名文艺出版物《台湾光华杂志》对时下台湾电视剧制作产业的评价。在整个业界的寒冬之中,著名导演曹瑞原逆风而飞,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一把青》。这是《孤恋花》拍摄10年之后,曹瑞原第三度携手白先勇。其中不仅包含着对时代的敬意,更包含着证明自己的宏大野心。
悲情小世界
一段惨胜的抗日战争史,是华夏儿女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一把青》亦是如此。这篇收录在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作品,以抗战前后三位空军女眷的视角与观点出发,讲述绚烂无悔却不堪时代一击的爱情。三位军眷的飞行员丈夫饱受战火摧残而满腹沧桑,面对失去战友的亏欠,对家人的眷恋,以及从南京到台北生活上的变化,在心境上只能无奈地转换与调适,人性的坚强与脆弱,在生活的眷村里毫无保留地被摊开注视,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时代无法磨灭的烙印。之所以为这篇作品取名为“一把青”,是因为“青”字代表的是永恒、青春,白先勇笔下的主角名叫朱青,仿佛在纪念抗战时期一群人不因战火而凋零的青春。
白先勇的小说尤其擅长以女性的视角关注时代的变迁,收录有14篇短篇小说的《台北人》更是两岸读者了解政治动荡中的台湾以及时局飘摇中的人性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曾是《亚洲周刊》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唯一进入前20名的台湾作品,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有了一部好的文学原著,不但不会降低改变的难度,反而会增加。尤其这篇原著的篇幅仅有一万余字,要扩展成一部长达30集、共800多场,剧本字数达到45万的电视剧,更不容易。编剧黄世鸣查阅了大量台湾官方和民间关于眷村历史的资料,从琐碎的资料中组合出眷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才完成文学作品向电视剧剧本的改编。
改编过程中,编剧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今大量的资料,基本都是以流落到眷村的国民党老兵的视角写就,与白先勇从女性立场下笔的文风并不匹配,为此,编剧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织就大时代中如沙漏般被裹挟而下的女性,她们的情感与生活,从原著精神延伸开去,用情节增加每个角色的张力,再用细节坐实时代感。
白先勇原著集名《台北人》,然而故事中的人物,却很少有纯粹的台北人。他们都是被动荡的时局所裹挟,最终自愿不自愿定居在台北。而这复杂的背景,却形成了台北乃至台湾独特的文化色调。如今,当《一把青》历经坎坷登上小银幕,回顾这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人们不禁唏嘘这部电视剧的命运就如它所描摹的剧中人物的命运一样,看似独立、顽强、青春无限,却满怀着站在宏大背景下的黯然。
萧条与斗志
如果问谁最适合将白先勇的作品搬上银幕,不少业内人士会说,是曹瑞原。2003年的《孽子》、2005年的《孤恋花》,曹瑞原两次精细而诚恳地演绎了白先勇的作品。曹瑞原认为,影视作品虽然无法超越文字的力量,却有其独特吸引观众的魅力,他说,拍摄《一把青》的故事,就是希望用影像与世代对话。
“我觉得那个时代,就要跟我们告别了,那群人都八九十岁了,以后也许不会再令人想起,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社会。但对当时四五年级的我们来说,的确受到那个时代很大的影响,我要把它拍出来,让人记忆起那个年代,也让年轻世代看到那个时代,知道我们自己过去的历史。”曹瑞原很有感触地说。
曹瑞原与白先勇的最初设想,是将《一把青》拍摄成电影,但是,制作电影所需要的投资让人犯难,于是曹瑞原改将电影转为电视剧,而以电视剧筹备争取到了台湾相关主管部门6000万新台币的补助资金,这笔钱,也成为《一把青》的启动资本。
“其实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创作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30集的电视剧反而能够更详尽地去架构出整个大时代的氛围,可以把人物生命的旋律、波荡,讲得更透彻。”曹瑞原说,改编成电视剧之后,反而提升了作品的完整性。
在找投资的过程里,曹瑞原深切感受到了台湾影视剧制作产业的日薄西山:“大家买大陆剧、韩剧很容易,我却找不到资金。”而正是岛内制作氛围的萧条,燃起了曹瑞原决不妥协的斗志。有人建议他缩小拍摄规模,但曹瑞原绝不让步;为了举起“台湾独立制作”的大旗,他也拒绝了来自大陆的投资。
一段时间里,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如期开拍,就得跟相关部门违约,损失至少3000万元以上;如果继续走硬着头皮干,可能会赔更多,真的往前是悬崖、往后是绝壁。”所幸一位企业人士在最后关头愿以大笔资金投入,虽然制作总成本仍未全数凑齐,但这场及时雨让剧组总算顺利开拍。
超过7个月的拍摄期间,曹瑞原一人兼三职,导演、监制、制片人都是他自己,压力大到几度快要撑不下去,回想起来每天都是痛苦。他说,因为拍电影是可以撒娇的,只要天气不佳、光线不对,都是可以停等的,但是电视剧不同,一天不开拍就损失至少20万元,“我们一共有将近900场戏,时程上不能等待,10天顶多休1天。剧组与演员天天在大太阳底下曝晒,拍完这个戏,我说一整年都不想再晒太阳了。”
后或无来者
对于这部电视剧,导演曹瑞原投入得很多,除了想成就一部优秀作品,他更希望能借着《一把青》在整个亚洲的影视剧竞争中再为台剧“杀”出一线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普通观众对于台湾电视剧的印象,或者说台湾电视剧发展的高峰,莫过于柴智屏监制的《流星花园》。此后,台湾电视剧几乎都是以偶像剧作品打开台湾岛之外的市场。这很难评价是好是坏,在当时日本、韩国偶像剧“独霸”全亚洲的背景下,台湾偶像剧如一股清新之风令人眼前一亮。但是近年来,韩国相继推出了众多巧妙展现自己民族、历史风貌的电视剧作品,日本的大河剧更被剧迷们追捧,堪称部部精彩,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影视剧制作水平的提高,大陆的历史剧、古装剧也开始走进台湾家庭,而台湾电视剧却仍停留在偶像剧制作的阶段。并且,由台湾电视人引以为傲的偶像剧也因投资数额、取景地等诸多限制,竞争力逐渐下滑。这部《一把青》,不但是曹瑞原的圆梦之作,更承载着他向华人市场证明台湾电视剧制作实力的雄心。
然而与曹瑞原的野心不相称的,不少影视剧制作业内人士却估计,这部《一把青》的诚意,却很可能是台湾“后无来者”的一部电视剧。
对曹瑞原和台湾电视人来说,号称总投资1.8亿新台币的《一把青》已是空前的大制作。能拿到这样一笔投资,很可能已经是岛内独立制作剧集的极限。然而放在华语地区电视制作的大池子里一看,《一把青》的投资折合人民币不足4000万元,已远远无法企及大陆大型电视剧制作的规模:去年年底刚在台湾热映收获赞誉无数的《琅琊榜》总投资过亿元人民币,广受两岸观众喜爱的“娘娘”孙俪最新主演的电视剧《芈月传》总投资更是超过2亿元;而2016年大陆将上映的电视剧更“烧钱”:郭敬明十几年前的畅销小说《幻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总投资高达3亿元,著名“小鲜肉”团体参演的《青云志》的总投资也达2.8亿元。这样的体量,台湾电视剧依靠岛内的独立投资、独立制作,显然已经无法相较了。
“现在,哪个台湾演员每年没几个月住在横店啊。”一位电视剧投资人这样说,“两岸电视剧的合作已经水乳交融,台湾的演员、导演,大陆的资金、市场,这种合作都是最浅层面的。今后,我们很难再说一部电视剧是大陆的还是台湾的,甚至韩国、日本、美国,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都早已经出现。只要能奉献出好的作品,顶着什么头衔已经是最不重要的事。”